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生活百科 >  >> 生活小常識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如何培養好自己的孩子,如何能與孩子暢通無阻地溝通交流,是每個家庭,每位家長十分關注的問題。良好的溝通不僅能夠得到孩子的尊重,而且對孩子的成長及人生也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就為大家提供父母與孩子的溝通方法,讓你做一個智慧的家長。

溝通意義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我們認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對孩子的成長有如下3個方面的意義:

(1) 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能夠影響兒童智力和人格的發展。美國心理學家布魯姆曾對1000名兒童進行過追蹤研究,結論是如果把一個人17歲時達到的智力看做 100%,那麼大約有50%左右是在4歲前完成的,30%左右是在4~8歲時完成的,20%左右是在8~17歲時完成的。從這項研究中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問題:一是人的智力發展主要是在兒童期完成的;二是兒童期智力發展的主要環境是家庭環境,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和精神環境,其中親子之間的交流狀況是家庭精神環境的一個重要側面。

研究表明,家庭中父母與子女的交流具有聚合性特點,也就是說,與學校中師生之間發散型交流不同,在家庭中,多個家庭成員共同地和一個孩子交流。父母與子女有更多的直接的面對面的交流機會,無論是交流的內容還是交流的時間都要多於學校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這一特點決定了家庭對兒童早期智力發展和人格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作用。

社會學家伯恩斯坦的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他的研究表明,在不同階層的家庭,由於父母所用的語言內容和質量的不同,直接影響兒童個性品質的發展。在文化水平較低的家庭中,由於父母使用語言的不准確、詞匯貧乏,甚至經常用一些粗魯的語言,往往使兒童智力發展遲緩,形成多種不良的個性品質。

(2)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有助於父母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據孩子的特點來培養孩子。孩子渴望與父母交流,他們常常會在與父母的閒談中道出自己在學校中的各種經歷。如果父母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訴說,就會對孩子的個性、交友和處事有個清晰的了解,在教育和輔導孩子時就比較容易,而且也有效得多了。

台灣著名女作家羅蘭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就有這方面的感受。她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曾做過笨學生,那是在小學6年級的時候。我的算術不好,直到現在,我還記得老師給我們講雞兔分籠和童子分桃等問題時,我是怎樣的聽不懂。而且老師越是單獨給我講,我越是聽不懂。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我聽不懂……我很感謝我的父親,當我拿著算術48分成績單回來見他的時候,他說:‘你理解力不行,但記憶力很好,現在不要忙,等你長大一點,理解力會慢慢成熟的。’後來,事實證明,到了高中,我的幾何代數就都不成問題了。”

正是由於父親與女兒在交流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肯定,幫助羅蘭擺脫了學業失敗的困擾,使羅蘭度過了一個幸福的童年。

(3)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有助於加強兩代人之間的相互理解,滿足兒童的情感需要,促進兒童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如果兒童在生命之初,能夠感受到家庭成員相親相愛,體驗到家庭生活的溫馨,他就會產生一種與人交往的信任感和安全感,這種早期的生活體驗對他一生的發展有積極的意義。

溝通要點

一、理解尊重孩子

理解、尊重孩子能夠有效地拉近你與子女之間的心理距離,縮小代溝。

理解是一種無條件的喜愛與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無私和愛心。但作為父母,我們往往把自己的“面子”看得很重,我們往往希望子女無條件的服從我們,我們卻不能無條件的去尊重子女。當然,這並不是要求家長去認同孩子的一切觀點和行為,而是我們要能夠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位置,用他們的眼睛去看,用他們的耳朵去聽,用他們的頭腦去想。

父母應該知道: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說,他們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齡朋友而“忽視”成年人。做父母的如果不能理解他們,孩子就會向外尋找理解他們的人。反之,父母若能理解他們,他們就會感到家庭的溫暖、安全,就會願意與父母溝通。各位家長應切記: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只有先去理解,而後才能正確引導。沒有理解,一切教育、引導都難有真正好的效果!

家長與孩子之間需要理解,理解是愛心和尊重的具體體現。無論父母對子女,還是子女對父母,一般都不缺少愛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為欠缺“尊重”,結果連“愛心”也感覺不到了。現在你不妨從“理解”開始,一個戲劇性的變化就會出現:你與孩子的心理距離馬上就縮小了,你與孩子的口角沖突馬上就減少了。那麼,理解子女,你需要付出什麼呢?不過是一句老話“將心比心”,你說是嗎?

二、把自己的真實感情告訴孩子

家長在與孩子說話時,准確地向孩子傳達出內心的想法、願望,使孩子能夠感覺到父母“批評”、“教育”中所包含的關愛和善意是非常重要的,這可以減少由於父母“言辭不妥”而引發孩子的抵觸情緒。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做父母的,原本出於“愛和善意”的管教,常常被種種不當的方式所遮掩。當父母對著孩子憤怒責罵的時候,父母的“愛心”往往被湮沒在“粗暴的管教行為”之中。盡管許多父母在責罵孩子的同時,不時聲稱“我是為你好”,但孩子聽到的卻是如雷貫耳的斥罵聲,很難感受到父母的“愛心和善意”。做父母的往往沉浸在自己的出發點完全是“為了孩子好”而一意孤行,甚至根本沒有想過孩子怎麼看自己。有一位父親因一個偶爾的機會,得知自己的兒子對自己“又恨又怕”,感到非常吃驚:此前他從來都沒有想過兒子對自己怎麼看,只一味地認為自己非常愛兒子。從此,他改變了管教兒子的方法。國內外都有研究表明:父母過於嚴厲、缺乏溫情的養育方式與過分保護、過分干涉一樣,都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家長不應該用“打罵和訓斥”來把自己的“愛心和善意”偽裝、包裹起來,而應該直接地准確地把自己的感覺、想法表達出來,這樣效果會更好。

例如,家長可以這樣對晚歸的孩子說:你回來得太晚了,我們都非常為你擔心,我已經撥了十幾個電話,還差一點要打110報案了!

“擔心”是家長真正的感覺,“憤怒”則是由“擔心”而產生的。直接地、坦誠地把自己的“擔心感覺”告訴孩子,不管她是由於正當的原因還是不正當的原因晚歸,聽到這樣的話,多半都會感受到父母的深切關心,並且產生內疚感。若有此良好的溝通為基礎,接下來的“教育”就容易接受了。

家長批評教育孩子,是對孩子的深切關愛,也是家長應該履行的職責、義務。但家長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還要注意這樣幾點:

1、避免誇大事實。不要用“你總是”“你肯定”“你從來”這樣的句式。憑心而論,你的本意並非認為自己的孩子真的“總是如此”、“肯定如此”、“從來如此”。所以應避免。

2、避免籠統模糊。如果你對孩子的某種行為不滿,要避免籠統的指責“你這個孩子......”而應該具體地說“你這個行為......”“你這件事......”因為你真正不滿意的是他的某個行為,而不是他這個“人”。

3、善於認錯。家長也有無理的時候,認錯時不要說“好了,好了,都是我的錯!”“反正你總是對的,我都是錯的!”准確的表達應該是:“也許你是對的”“也許是我錯了。”

總之,當我們對孩子的行為不滿時,要避免指責,而是對她說出自己真實的感覺。

三、學會擁抱,學會耳語

在擁抱中,人可以得到安全感和信任感,是一種全身心的休息。焦躁的情緒可由此緩解或平息。人在情緒平靜、心理穩定時是最理智的。

耳語要比正常音量的表達更令人信服,更容易打動人。因為僅就耳語的姿態而言,就已經表明兩人之間的一種特殊的親密關系了。

父子之間、母女之間都要多溝通,家長要多計劃、多創造機會,慢慢地,孩子同你都會習慣這種方式,越習慣也就越自然,感情也就越深。

中國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是比較含蓄的,我們不善於說出來或做出來,我們明明愛孩子卻很少對孩子說:“孩子,我們愛你”。如果你實在不願接受擁抱這種方式,其他方式如握手、頭頂頭、摟肩膀、拍拍頭或後背、用力握他的雙肩、輕捋他的頭發等也都可以采用。總之,家長在這方面應該積極主動。

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我們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和姿態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特別是在孩子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把你的手放在孩子肩上,注視著他的眼睛,對他說:“不管發生什麼,你對我們來說都是最重要的,我知道你能行!”

四、學會傾聽

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但在這種溝通中,我們做家長的還要注意一點就是:少說多聽。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有一位母親,有一天得了喉炎,嗓子啞了。兒子放學回來後說:“媽媽,老師批評我了。”接著就訴說老師怎麼怎麼不對。當時,這位母親特別想批評兒子:你錯了,老師是對的。可是因為嗓子啞,說不出話,就只好瞪著眼睛,看著兒子說。等兒子終於說完了以後,突然兒子又說了一句:“媽媽,我謝謝您。”她當時一愣,不知兒子是什麼意思。兒子又說:“謝謝您,今天聽我說了這麼多話。”第二天,兒子又對媽媽說:“媽媽,你昨天雖然什麼都沒說,但是我已經明白了,我錯怪了老師。”這就是傾聽的力量,不需要你去評論,孩子在說的過程中自己就醒悟了。

人與人之間需要溝通,但是不要認為溝通需要用嘴去說,其實溝通更需要用耳、用心去聽。可以說,傾聽有時候是最好的溝通。

當家長的,好犯的一個毛病就是,總是希望孩子聽自己的,卻很少主動去聽孩子的。那麼,從今天開始,讓我們在座的各位都來試著克制一下自己,改變一下自己,在家裡我們盡量的少說,多聽,你會發現與孩子的關系、與配偶的關系、與老人之間的關系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十大訣竅

1、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度

現代父母由於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而孩子感覺與父母難以溝通,代溝必然越來越深。所以家長與孩子說話時的耐心很重要,不但要聽完孩子的講述,還要理解孩子所表達的意願。在學會傾聽孩子的同時,家長要學會向孩子傾訴。溝通是互動的,是雙方面的。如果家長只一味傾聽孩子的想法,那你的孩子就可能會變成一個只喜歡吐苦水、尋求別人幫助卻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幫助別人的人了。

2、注意體會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或者當孩子的玩具壞時,或當孩子和小伙伴鬧別扭時,孩子會難過上好半天,如果家長認為:小孩嘛,很快就會忘記的。或者就只會一味和孩子說:“沒關系的,要堅強點。類似這樣硬邦邦的安慰,孩子會覺得你根本體會不到他的難過,久而久之,他遇到困難時就不會和你說,而是一個人憋在心裡了。如果父母改成說:“我也很難過,我們一起來想想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解決這件事情好嘛?”相信孩子聽到這樣的話一定會有不同的表現。

3、把自己變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進行交流時,很多家長喜歡用訓斥和居高臨下的態度去對待幼兒,孩子在家裡沒有玩伴,這會讓孩子心裡對父母產生一種距離感和恐懼感,試問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怎麼會敢和爸爸媽媽進行溝通,或對爸爸媽媽提出問題呢?

4、和孩子密切相處,了解孩子的想法和喜好

溝通最主要的一個方式就是聊天,爸爸媽媽們要騰出時間和孩子相處,密切觀察孩子對哪些事物感興趣,了解他最近是否遇到苦惱的問題,然後就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尋找話題進行交流,這樣會激發孩子和父母交談的興趣,促進親子關系。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5、及時了解孩子的發展程度

父母應該知道多大的孩子理解多少的話,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這不僅讓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就很容易形成交流不暢而使雙方之間有代溝的產生。

6、對孩子的要求要適當合理

每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資質和潛能,如果想讓你的孩子有良好的發展,那麼現在開始先停止按你的喜好來為孩子選擇學習的內容,停止逼迫孩子進行一些活動。了解來自於觀察,例如:孩子對音樂聲特別敏感,聽到音樂聲就特別興奮,平時能模仿不同的聲音,對音階的掌握很准確,喜歡各種樂器,那麼表明你的孩子在音樂方面有很大潛能,可以和孩子進行商量讓他參加音樂類的學習。

7、回答時要注意方式

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並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假如你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說:“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因為這正是孩子當時的心願。孩子都是具有好奇心的,他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是他們細想火花的一次閃現,如果家長隨意對待,敷衍了事或者信口雌黃,那麼你可能扼殺了孩子一次具有創造性的想法或把孩子引到了一個錯誤的方向上。家長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對孩子提出的問題,要有耐心,認真回答。在方式上不可運用生搬硬套理論解說或成人化口語,盡量采用擬人化或童話式的方法給孩子講解,符合孩子“泛靈”的特點。

8、避免用負面意義的語氣

所謂的負面比如家長不要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馬上給我……”、“你怎麼那麼笨……”、“我不允許……”、“限你在五秒鐘內……”、“我數到一、二、三……否則……”、“你應該……”、“你真笨”、“你好環”、“你太讓我失望了”、“不可以……”等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也許你一時控制不住自己說出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靈產生重大的影響,而且說的多了,孩子對此更是無所謂的態度,所以家長再說類似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還讓孩子感到厭惡。因此,當你很生氣時,一定要讓自己的情緒穩定下來後再去和孩子進行交談,因為人生氣的時候是會失去理智的,不要讓不理智的情緒控制住你的語言。

9、經常變換新鮮的話題

常變換新鮮的話題會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生了什麼事?”、“你知不知道為什麼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不到地球……”等問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能吸引孩子。因此有時一些啰嗦的話反而起到更好的效果,只是要運用得當。

10、充實孩子的生活經驗

父母與孩子對談的題材,大部分是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等,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孩子的觀察力會自然而然地提高。當然,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父母的引導對孩子是十分重要的。

溝通誤區

(一)唠叨型

某個道理,孩子明明已經曉得,可家長仍然絮絮叨叨說個沒完。從心理學上講,這種絮叨是一種重復刺激,會在大腦皮層上產生保護性抑制。你說得越多,他越聽不進去。甚至還會沖撞你。

◎小提示

有的家長可能會這麼認為:把孩子當一個成人,委婉地給他指出缺點?他能改嗎?若有這份覺悟,他還叫什麼孩子!

其實相反,家長越是尊重孩子,孩子就會越自尊,越是自尊,他就會越會注意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更加贏得別人的尊重。因此,委婉地指出孩子的缺點反而會比赤裸裸的訓斥效果好得多。

(二)遷移型

把別人身上出現的不良傾向和壞事,不分青紅皂白地遷移到自己孩子身上。這與青少年富有上進心和好勝心相悖,從而把孩子的感情推向對立面。

爸爸媽媽將自己生活、工作上碰到的挫折,轉移到小孩身上,不高興或者是心情惡劣煩躁時,不管小孩做的對不對、好不好都大聲斥責,結果挫折了孩子的自尊心,也容易造成親子關系惡劣。

◎小提示

有時候你提的很好的建議小孩不接受,一般的家長就會大發雷霆。其實,你應該考慮一下你的建議對於小孩來說是否合適。

不妨換一個角度,從小孩的角度去想一想。一般的母親都喜歡逛商場,但小孩子不一定喜歡,為什麼?

 

父母與孩子的溝通

(三)提審型

剛發現一些苗頭性現象,便大驚小怪地把孩子喊到別處“單獨審問”,根據主觀臆斷,把可能性說成現實性。這樣孩子會因為你言過其實和妄加推測而大為惱火。

父母要善於寬容孩子的錯誤,孩子的成長過程是他們不斷修正錯誤的過程。

◎小提示

身為父母,總免不了有時候會責備孩子。這個時候,最重要的是要將事情本身與做事情的人分開——這樣,你的孩子會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這並不意味著自己是個不好的人。

(四)揭丑型

對於確實有過錯的孩子。有些家長喜歡在吃飯時訓話,或當著同學、親友的面數落。這樣做會挫傷孩子希望保密、諒解和寬恕的心情,產生破罐子破摔的思想而走向反面。

◎小提示

如果想徹底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就要經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這種話要時常掛在嘴邊:“看人家××,從不讓父母操心!”這類話最具打擊力和摧毀力,是摧毀孩子的王牌語錄。

注意事項

在與孩子交談時,家長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要從平等的地位出發,不擺家長的架子。在心情好的時候要這樣,在心情不佳或被頂撞的時候更要注意態度。

2、要以孩子為中心。要以孩子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交談,當然,有家長和孩子都感興趣的話題更好。以這類話題交談最容易產生溝通,也便於掌握孩子的思想動向。

3、家長要有足夠耐心。有些問題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家長要有耐心幫助孩子慢慢認識。對饒舌的孩子沒完沒了的講述,家長也不要隨意打斷,應適當引導,使孩子逐漸提高表達能力。總之,只要家長掌握與孩子交談的藝術,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