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健康生活 >  >> 健康常識

前列腺炎症狀及治療方法

 

前列腺炎症狀及治療方法

前列腺炎是由各種致病因素引起的前列腺體和腺管的炎症性疾病。性生活不規律、局部長時間壓迫、不良生活習慣、長期過度頻繁手淫等都是前列腺疾病的誘因。常見的症狀有:尿頻、尿急、尿痛、尿不盡、尿分叉、尿等待、尿滴白、排尿不適、尿滴瀝、生殖區疼痛等,該病還會引起陽痿、早洩、性欲減退、遺精、射精疼痛等性生活狀況。男性生殖系統疾病,嚴重的不僅影響xing生活,進而引起不育的。想要治好前列腺炎,首先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清淡飲食,少煙酒,適度鍛煉,提高身體免疫力。

主要症狀

前列腺炎症狀及治療方法

1、排尿異常 如尿頻、尿急、尿不盡感、尿道灼熱、尿痛、排尿困難、尿線細、尿分叉。排尿疼痛常放射至陰莖頭和會陰部。有時出現血尿,以顯微鏡下血尿多見。偶在晨起時發現尿道外口為分泌物所粘合。在大便時或排尿末,尿道口常有白色分泌物滴出,俗稱“尿白”。

2、疼痛 常發生在腰骶部、下腹部、會陰部、肛門、陰囊、恥骨上、腹股溝、睾丸和精索等處,有觸痛和墜脹感,並常可放射至下腹部,腰骶部,使病人痛苦不堪,坐立不安。一般疼痛輕微,可以忍受,多屬間歇性。

3、神經衰弱症狀 失眠,多夢,頭暈,頭痛,乏力,記憶力減退,抑郁等。

4、性功能方面 表現不一,如性欲減低、早洩、射精痛、遺精、陽萎等。個別病人有血精或因輸精管道炎症而使精子活動力減退而導致不育。

5、繼發症狀 炎症可播散至其他部位而引起感染;細菌毒素可引起變態反應,如結膜炎、虹膜炎、關節炎、神經炎等。

治療方法

 

前列腺炎症狀及治療方法

一、水療法

水療法能有效地增加前列腺部位的血液循環。方法之一是坐在熱水中(能忍受的最高溫)15—30分鐘,一天1次或2次。另一種水療法是用溫及冷水噴下腹及骨盆區域,以3分鐘熱,1分鐘冷的方式交替噴淋。另一種方式是坐在熱水中,但將腳泡在冷水中,3分鐘後交換,坐在冷水中,將腳泡在熱水中1分鐘。

二、吃南瓜子

每天吃30克的南瓜子或服用南瓜子膠囊(依照指示)。生的南瓜子含豐富的鋅,每天吃,幾乎對所有前列腺毛病均有幫助。

三、補充營養素

①鋅 每天80毫克。缺乏鋅與前列腺炎相關。

②蜜蜂花粉 每天6片或2茶匙。起初少量,逐漸增加用量。

③必需脂肪酸 用量為2膠囊,每天3次。對前列腺功能恢復很重要。

④蒜頭精膠囊 2膠囊,每天3次。蒜頭是天然抗生素。

⑤前列腺片 依產品指示。調整前列腺功能。

⑥ 維生素C 每天100—500毫克。強力抗氧化劑及免疫促進劑。

⑦ 維生素A 用量2500IU。強力抗氧化劑及免疫促進劑。

⑧ 維生素E 用量600IU。強力抗氧化劑及免疫促進劑。

⑨啤酒酵母和南瓜子 依產品指示。好的鋅來源。

⑩ 海帶 每天6粒。供應必需礦物質以改善前列腺功能。

⑩ 鎂加鈣 依產品指示。供應必需礦物質以改善前列腺功能。

⑩ 維生素B6加維生索B群 50毫克,每天2次。B6有抗癌作用。

四、藥草茶

某些藥草茶對前列腺炎和增生通常都很有效,但若無改善狀況或症狀復發,應請教泌尿科醫師。將等量的尿砂根、海冬青、八仙花根混合,煎成藥草茶,每天服用3次,每次3-4湯匙,如此能纾解發炎及減輕排尿疼痛。如果灼熱現象持續,可在以上配方裡加入藥蜀葵葉,以發揮其緩和功效。其他可制成藥茶的植物包括有利尿作用的布枯葉(勿煮沸)及玉米須。 如果尿液帶少量血或夜晚頻尿,可使用木賊,它是一種收斂劑。若腺體肥大,可將木賊與八仙花混合,功效更佳。其他有益於此症狀的藥草包括金印草根(利尿劑及殺菌劑)、香芹、杜松實、熊果葉、滑榆樹皮(利尿劑及生殖泌尿道的補品)、人參(男性生殖器官的補品)。

五、擂壓療法

按壓腹部的中極、水道、大赫穴和腰部的次骨、膀胱俞穴以及足部的太沖,按壓這些穴位有助於改善前列腺的功能。

注意事項

1、戒除手淫

一定要戒除手淫,斷絕色情信息,學會修心養性,平時不要動邪念,邪念一動,下體就會充血,使症狀加重。另外性生活也要節制,如果身體情況已經很嚴重了,最好也禁欲一段時間。

2、戒辛辣飲食:

專家表示,辛辣食物可擴張血管,使血管的滲透性增加,從而使本來就有炎症的前列腺充血水腫,壓迫或刺激尿道而導致排尿不暢和尿頻尿急等症狀發生,並出現局部脹痛。有些患者認為啤酒酒精含量低問題不大,殊不知積蓄到一定的量,其結果是一樣的。

3、忌久坐、熬夜:

不要久坐,喜歡玩牌或打麻將的患者尤其要注意。因為坐得久了會陰部及盆腔容易充血。另外,不要熬夜,熬夜會使抵抗力下降而導致炎症復發。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