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居家問答 >  >> 疾病常識問答

新生兒低體溫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新生兒低體溫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最佳答案:

  (一)發病原因

  新生兒皮下脂肪少,體表面積相對較大,皮膚很薄,血管較多,易於散熱,加上體溫調節中樞發育未臻完善,以致調節功能不全。當環境溫度降低,保暖措施不夠或熱量攝入不足時,很易發生低體溫(hypothermia)。

  1.體溫調節中樞發育不成熟。

  2.受寒冷刺激 新生兒體表面積相對較大,散熱大於產熱,環境溫度低於中性溫度以下時,未有效保暖,不能維持體溫,常使皮溫降到35℃以下,形成低體溫。

  3.攝食不足 新生兒肝髒儲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攝食不足,在生後18~24h內即可耗盡。

  4.缺氧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 新生兒產熱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謝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經系統功能和充分的氧供應。新生兒在缺氧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時,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學產熱過程常不能進行,易出現體溫不升。

  5.疾病影響 新生兒患敗血症、肺炎、化膿性腦膜炎等感染性疾病時,由於進食減少,熱量攝入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等影響棕色脂肪分解,使體內產熱減少,此時如環境溫度偏低,保暖不夠,嬰兒很易引起低體溫。

  (二)發病機制

  1.散熱大於產熱 體溫在33~35℃時,機體可通過增加產熱與失熱達到平衡。體溫在33℃以下時,機體不能產生足夠的熱來補充散熱,此時必須使散熱減少到最低限度或外加熱方能使體溫恢復至正常。體溫低於22℃時,不可能恢復,機體對環境溫度處於無反應狀態。

  不論足月兒或早產兒身體受寒冷刺激,都可產生皮膚血管收縮反應。皮溫在35℃以上時,這種收縮作用最強,降到35℃以下時,血管由收縮變為擴張,並伴有液體滲出。寒冷刺激引起的周圍血管收縮反應可增加體內深部組織的保暖作用,但新生兒這種保暖作用有限,在寒冷刺激較強或持續時間較長時,散熱大於產熱,體溫便降低。

  新生兒在環境溫度降至中性溫度以下時,機體產熱增加,但不能通過增加肌肉活動(寒戰)來增加產熱,主要是增加氧耗提高新陳代謝率來代償性產熱,生後頭幾天內這種代償性產熱並不充分,當寒冷刺激強烈時,雖代謝增加,仍不能維持體溫,便形成低體溫。

  2.儲存糖原量少 新生兒肝髒儲存的糖原量很少,如果攝食不足,則內生熱不足。

  3.棕色脂肪不能利用 新生兒產熱的主要部位在棕色脂肪,棕色脂肪中脂肪酸的代謝分解,需要有完善的神經系統功能和充分的氧供應。新生兒在缺氧和神經系統功能障礙時,棕色脂肪不能利用,化學產熱過程常不能進行,易出現體溫不升。新生兒患敗血症、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時,由於進食減少,熱量攝入不足;因休克、酸中毒和微循環障礙等影響棕色脂肪分解,使體內產熱減少,此時如環境溫度偏低,保暖不夠,嬰兒很易引起低體溫。

  4.低體溫時各系統變化

  (1) 血液:由於血管擴張,血漿由周圍循環外滲至組織,血液濃縮,血細胞比容增高,低體溫時外周血的血小板數明顯減少,常低至10萬以下。寒冷導致的血小板減少的發病機制可能是:前列腺素(PGI2)是一種強有力的血小板凝聚抑制劑,低體溫時其生成減少,已形成的前列腺素抑制血小板凝聚的能力也減弱。二磷酸腺苷(ADP)為一重要的生理性血小板凝聚原,在寒冷影響下,分解ADP的酶的活力降低,防止血小板凝聚的作用減弱。新生兒血小板對腎上腺素反應較弱,在低體溫時更明顯,血漿兒茶酚胺升高至一定程度方能使血小板產生第二凝聚波,大量血小板被耗損。低體溫時氧離曲線偏向左側,氧釋放至組織減少,血液pH值下降,是由於組織缺氧,乳酸堆積產生代謝性酸中毒和CO2潴留所致。

  (2) 消化系統:低體溫時胃腸蠕動減弱,胃腸道消化液分泌減少,消化功能不良,由於反應減弱,吞咽動作不協調,喂奶時易發生嘔吐誤吸,故在體溫未恢復至正常以前,最好勿經口喂養。

  (3) 心血管:在對寒冷刺激有效反應范圍內(約低至33℃),心率增快並增強交感神經反應,低於這個范圍心率下降,最初減慢很快,以後逐漸下降。心率變慢是由於心肌受抑制,收縮時間延長,以及正常中樞性沖動信息受抑制所致。心律失常在新生兒不常見。用甲皺微循環顯微鏡觀察(低體溫)新生兒甲皺微循環的變化,可見甲皺毛細血管襻變形,血流變慢,血球分節淤滯。從肢體血流圖可見肢體血流速度變慢,表明新生兒低體溫時確有微循環障礙存在。低體溫時血壓進行性下降,是因心搏出量減少及周圍血管擴張所致。

  (4)腎功能:寒冷降低了遠端腎小管酶的活性,使腎小管重吸收功能尤其對葡萄糖的重吸收減少,產生“寒冷利尿”。隨著體溫下降血壓也下降,血流變慢,腎小球濾過率降低,產生尿少或無尿,嚴重低體溫常有氮質血症。

  (5) 呼吸:嬰兒受到寒冷刺激時,起初呼吸增快,待體溫逐漸下降,由於呼吸中樞受抑制,呼吸逐漸減慢。如呼吸率不隨著體溫下降而減慢,提示可能合並肺部病變如肺炎、肺出血等。

  (6)神經系統:體溫低於35℃時反應遲鈍,低於33℃時處於半昏迷狀態,瞳孔開始擴大,低於30℃時對外反應消失,肢體僵硬,呼吸心跳變慢,低於26℃時接近死亡。

  (7)代謝:體溫下降時機體代謝率也降低,體溫每降低1℃,代謝率減少5%。由於胰島素和己糖激酶活性受抑制,細胞攝取和利用葡萄糖的過程減少。低體溫時給予葡萄糖,機體不能充分利用,在體溫低於33℃時更為嚴重,此時血糖可反而增高,如再補充葡萄糖傾向於保留在細胞外液,並從細胞內引出水分稀釋細胞外液,所以在低體溫時給予大量葡萄糖是否合理尚有爭議。

  (8)感染:低體溫時機體免疫功能降低,易合並感染,新生兒低體溫持續24h後,大多合並感染,死後心血培養常可獲陽性結果。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