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生活百科 >  >> 居家科普

“自殺游戲” 真能控制人的心理嗎

本報記者 徐玢

近日,“藍鯨”游戲成為高度警戒的網絡詞語。在百度以“藍鯨游戲”為關鍵詞進行搜索,首先出現的是顯眼的友情提示:“請遠離傷害自己與他人的活動”。各大社交平台也揮出重拳封禁、刪除以“藍鯨”等為關鍵詞建立的群組。“藍鯨”游戲這個由俄羅斯一位大學生發明的死亡游戲,要求網絡參與者在50天內完成種種自殘行為,並最終完成自殺的任務。雖然游戲的描述令人瞠目,卻被全球多個國家的青少年追隨。在游戲的“蠱惑”下,已有多名青年男女心甘情願赴死;雖然游戲創始人菲利普·布德金已經锒铛入獄,但仍無法阻止“藍鯨”出沒在全球諸多國家。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樣一個充滿血腥的死亡游戲具有如此魔力?又該如何讓青少年拒絕“藍鯨”的蠱惑?

“藍鯨”如何誘導自殺

早在2013年,“藍鯨”游戲就現身俄羅斯網絡空間。直到2016年,接二連三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才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這個游戲,並一步步地發現它血腥甚至邪惡的本質。

“藍鯨”游戲為何有這種魔力?“‘4:20叫醒我’是游戲的另一個名字。每天早上4:20起床是游戲的主要內容之一,是整個游戲的基礎。這一游戲內容從生理層面對參與者提出了要求,它對參與者心理狀態產生的影響更不容忽視。” 心樂土心理咨詢中心資深心理咨詢師徐瑞萍說。

“藍鯨”游戲的50項任務中,有多項都要求參與者在凌晨4:20起床。最後更是要求參與者連續19天在4:20起床,完成看恐怖影片、聽音樂的任務。

徐瑞萍介紹說,每個年齡段都有其最佳睡眠時間,青少年時期通常應該保持8—10小時的睡眠。睡眠過少會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理和心理健康。“年輕人如果長期在4:20起床會導致精神恍惚,大腦運轉變慢,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焦慮或抑郁,甚至是精神異常,進而影響大腦對重大事情的認知和辨別能力。從現有情況看,游戲設計者利用了這點。”

對於死亡,人們通常充滿敬畏和恐懼。然而,全球已有疑似超過百名青少年,在參與“藍鯨”游戲後終結了生命。“游戲共持續50天時間,通過50個越來越冷酷的任務,讓參與者逐漸減少對死亡的恐懼。”徐瑞萍說,這種方法在心理治療中叫做漸進式脫敏。心理醫生通常會用這種方法,幫助患者克服對某種事物的恐懼。“咨詢中脫敏的對象一般是來訪者恐懼的事物或畫面,比如社交恐懼症,但在這個游戲中被脫敏的事物是死亡。”

在“藍鯨”游戲中,參與者被要求接受組織者指令,觀看或聽組織者提供的圖片、影片、音樂。徐瑞萍表示,組織者很有可能通過這種方式向參與者發送催眠暗示。“通常,外界信息無法接觸到人類潛意識。但如果催眠信息超過一定量後,便有可能突破意識對信息的過濾,直接給潛意識指令。” 徐瑞萍說,這個游戲中來自組織者的指令以及大量的恐怖圖片、影片、音樂很可能就是起到這種作用。死亡脫敏和催眠暗示的共同作用最終使游戲者做出極端舉動。

為何受害者多為青少年

死亡游戲中生命的逝去,“藍鯨”的蠱惑是外在原因,參與者的心理因素則是內因。徐瑞萍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沉迷游戲,不少人中途退出游戲就是例證。“藍鯨”的蠱惑只對那些對暗示非常敏感的一小撮人群最為奏效。而“藍鯨”游戲的受害者多為10多歲的青少年,也並非偶然。自我認同感的缺失,使他們墜入游戲的黑暗終點。

“由於自我同一性的發展,青少年會在這一階段經歷激烈的心理沖突。” 徐瑞萍解釋說,在兒童時期人們會對世界形成基本的認知。但進入青少年時期,孩子們開始關注精神的自我,開始有意識地回答“我是誰”,導致之前對社會、世界的認知發生巨變。“這一階段的青少年心理非常不穩定。他們需要在精神層面找到自我認同感,游戲便是迎合了這種心理。” 徐瑞萍說,青少年喜歡標新立異是因為希望通過嘗試特殊行為,扮演不同社會角色,找到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

增強青少年對“藍鯨”游戲的免疫力,便是對症下藥,給予孩子更多真正意義的關愛。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立個性,發現他們的特點,幫助他們認識自我,建立自我價值感。

“具體到我國情況,需注意改變功利化教育。” 徐瑞萍說,以應試、個人成功為目標的功利化教育容易使青少年陷入生命的虛無感,否定生命意義。

2016年,北大精神科醫生徐凱文提出“空心病”一詞。在對大學生的日常咨詢、治療中,他發現很多非常優秀的年輕人感到內心空洞,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動力。他的調查發現,30.4%的北大新生厭惡學習,40.4%的學生認為人生沒有意義。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功利化教育只追求應試,卻忽視了培養孩子對生命、生活本身的感受和思考。

“目前我國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比大學生更突出,巨大的學業壓力讓他們感到心理疲憊、焦慮。”徐瑞萍建議,各類學校應加強生命教育,讓孩子尊重與珍惜生命的價值,並努力實現每個人獨特的生命價值。

不要因此誤解心理學

對於“藍鯨”游戲蠱惑心靈,也有意見不同的心理學工作者。在美國陶斯學院合作者、清華大學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顧問徐卓看來,“藍鯨”游戲與心理學的聯系並沒有那麼強烈。“每天有許多極端事件上演,‘藍鯨’游戲很可能只是其中一個。而且100多人自殺的樣本量還不足以得出有說服力的心理學結論。”徐卓說。他更為關心的是,公眾不要因此誤解心理學能控制人們去自殺。

在網絡搜索,很容易找到各種吐槽文章,講述著公眾對心理學的種種誤解。“我經常被問到,能不能讀出他心裡在想什麼,或者心理醫生會不會通過催眠騙取患者賬戶密碼。”徐卓說。

游戲創始人的心理學背景,讓“藍鯨”與心理學似乎有了天然的聯系。“在很多人眼裡,心理學被披上了殺人工具的外衣,能操控人去自殺。”徐卓說,心理學雖然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但公眾對它的了解似乎並不深入。在人們眼裡,心理學有著無所不能的魔力。“很多公眾並不知道,只有在患者高度認可和配合心理咨詢師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實施催眠術。要控制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更是難上加難。”他說,對於不確定事件,人們喜歡找到一個解釋,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學很容易被拿出來說事兒。

“目前人們對心理咨詢也有很大誤解,認為有心理疾病才找心理醫生。”徐卓說,就像定期檢查身體一樣,人們也需要定期讓心理醫生對心理健康進行評估。“通過心理干預,讓人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提高生活質量,這才是心理工作者的目標之一。”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