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生活百科 >  >> 生活小常識

馬鈴薯種植技術

 

馬鈴薯種植技術

基本介紹

馬鈴薯是我國廣泛種植的一種農作物,其產量高、營養豐富、味道佳、耐貯運,深受大眾喜愛。馬鈴薯是喜涼作物,在地溫低於25℃時可以播種。

生長條件

馬鈴薯性喜冷涼,是喜歡低溫的作物。其地下薯塊形成和生長需要疏松透氣、涼爽濕潤的土壤環境。

馬鈴薯對溫度的要求:塊莖生長的適溫是16℃~18℃,當地溫高於25℃時,塊莖停止生長;莖葉生長的適溫是15℃~25℃,超過39℃停止生長。

馬鈴薯傳入中國只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據說是華僑從東南亞一帶引進的,在21世紀中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馬鈴薯產量高,營養豐富,對環境的適應性較強,現已遍布世界各地,熱帶和亞熱帶國家甚至在冬季或涼爽季節也可種植並獲得較高產量。

播種方法

用塊莖繁殖,把馬鈴薯按芽眼切成塊狀,壟播,3月份或9月份播種,平均溫度超過25°C時,地下塊莖停止膨脹。大概三個月左右就可以成熟了。

注意事項

適時早播:要適時早整地施肥播種,使馬鈴薯的整個生育期處於相對冷涼、氣溫較低的季節,使薯塊形成和膨大避開高溫時期。

注意培土厚度一般培土厚度不低於12厘米。若播種時覆土厚度不足,出苗後隨苗生長培土1~2次。覆土太薄,地溫變化劇烈,匍匐莖易竄出地面。

馬鈴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地上莖、羽狀復葉、花蕾和果實;地下部分有地下莖、根、匍匐莖和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種植馬鈴薯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

種薯選擇

馬鈴薯病毒退化引起的產量大幅度下降現象非常嚴重,脫毒種薯繁育技術的推廣應用從根本上解決了我國中原和南方大部分地區的種薯退化問題。安徽當地(海拔800以上的山區除外)不適宜馬鈴薯留種,累睚,種植馬鈴薯要獲得高產優質,必須購進全格脫毒種薯,每畝用種量120~150公斤或采用高級別種薯(脫毒微型薯)秋季繁種供春栽用種。

切塊與消毒

切刀必須用75%酒精或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以防傳染。選典型無病塊莖,先切臍部,如果維管束環變褐色不能做種薯應汰除。切塊時先縱切再由頂芽向下切塊,以充分利用項芽優勢,種塊莖要選1~2個壯芽,刀口距芽眼2毫米,促進發芽。切塊重20~25克,塊莖盡量大些,切塊晾干備播種,也可用殺菌劑與滑石粉混合粉或草木拌種消毒播種。

整地施肥

馬鈴薯的施肥,一般是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重施基肥,早施追肥”為原則。因為有機肥中含有豐富的有機物,有利於培肥、疏松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更有利於馬鈴薯塊莖膨大和根系生長。馬鈴薯生長期間需要水肥最多的是開花期,而此時也正是氣溫升高、降雨增多的季節,同時也是有機肥逐漸熟化、腐解釋放養分的階段。此時,基肥中的有機肥料和無機肥料的轉化效益不斷擴大,滿足了馬鈴薯生長期間對養分的需求,促進了植株生長發育。這就是重施基肥的目的。

田地種植

馬鈴薯種植技術

重施基肥的要點有二:一是在施肥中以優質有機肥為主;二是要堅持有機肥與三要素化肥配合施用,其中三要素化肥的用量應以全生育期用量的2/3作基肥,留下1/3作追肥。每667平方米產馬鈴薯1500-2000千克的基肥施用量是:優質有機肥2000-3500千克、尿素12千克、過磷酸鈣20—30千克、草木灰150-200千克或氯化鉀10~15千克。將上述肥料和有機肥均勻混在一起,作基肥施於10厘米以下的土層中,這樣可以疏松薯塊層,有利於馬鈴薯根系吸收。

密植早播

選用適合的種植方式,確定適宜的密度,不僅有利於田間管理,通風透光,減少病菌傳染,而且能穩產增產。早熟馬鈴薯生長期較短,提倡適當密植和早播。當然還要根據土壤、肥力條件決定,土壤肥沃的可適當稀植。一般株行距25*50厘米,每畝栽5300株。可平地播種結薯期培土,也可一次性培土成壟,培土厚10厘米。通過提前催芽和地膜覆蓋,促進植株早期生長。地膜覆蓋種植,出苗時,應及時破膜引苗,並用細土封好膜口,結薯期可揭去地膜。

除草劑防草

每畝用50%的已草胺150毫升左右兌水大量噴霧壟面,噴酒防草。

田間管理

馬鈴薯種植技術

馬鈴薯的植株分地上和地下兩部分,地上部分有地上莖、羽狀復葉、花蕾和果實;地下部分有地下莖、根、匍匐莖和塊莖。地上部分結果與否與品種和外界環境條件有關,同一品種在不同年份和同年份種植時間不同均會影響到是否開花結果。種植馬鈴薯所獲得的產品是地下所產生的塊莖,塊莖是由匍匐莖頂端膨大形成,它們具有地上莖的很多特性。匍匐莖、塊莖和地上莖可以說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互相轉化。

肥水管理

種肥以氮、磷、鉀配合使用,可以拌到有機肥裡施用,也可以單施。每畝施腐熟有機肥4000公斤,復合肥50公斤,作基肥,發棵時結合澆水追一次肥,每畝尿素20公斤,現蕾時追肥,每畝二胺20公斤,硫酸鉀30公斤。播種時土壤干旱時應選墒,出苗時如土壤缺水要澆水保全苗,發棵期澆水促長,現蕾期開始保持土壤濕潤,供水要充足均勻,促進塊莖迅速膨大。

化控

生長期,尤其是大棚種植,若有莖葉生長過旺的現象,可在植株現蕾60%~70%時采用葉面噴施多效唑,控制莖葉生長,促進塊莖膨大。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按700~1500倍液,每畝用藥液為40~50公斤量施用1次。

病蟲防治

馬鈴薯最易感染病害,真菌病有晚疫病、瘡痂病、早疫病。細菌病有環腐病、青枯病。病毒病有花葉病、卷葉病、類病毒病以及支原體病害等。蟲害有塊莖蛾、線蟲、地老虎和蛴螬等。

病蟲防治

馬鈴薯的蟲害主要是蚜蟲,該蟲是危害馬鈴薯的主要蟲害之一,繁殖力強,主要為害葉片及嫩芽,同時又是傳播病毒病主要媒體,還有28星瓢蟲和地下害蟲。

防治辦法

可用200倍液福爾馬林溶液浸種,然後堆積並覆蓋嚴密,悶種2小時,再攤開晾干同時加強種植管理,播種前精選種薯,淘汰帶菌塊莖,可減少田間中心病株的數量。在馬鈴薯生長後期培土可減少游動孢子囊侵染薯塊的機會。在病害流行年份,適當提早割蔓,2周後再收取薯塊,可避免薯塊與病株接觸機會,降低薯塊帶菌率。

馬鈴薯含有大量碳水化合物,還含有20%蛋白質,18種氨基酸、礦物質(磷、鈣等)、維生素等。可以做主食,也可以作為蔬菜食用,或做輔助食品如薯條、薯片等,也用來制作澱粉、粉絲等,也可以釀造酒或作為牲畜的飼料。

適時收獲

早熟品種出苗至收獲65天左右,也可根據市場需求提早收獲上市。正常生長條件下葉片變黃即可收獲。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