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健康生活 >  >> 生活小竅門

旅游背包小常識


    登山、野營、出外郊游,最不能缺少的東西就是背包。好的背包除了讓人精神煥發、神采奕奕外,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攜帶很多東西、解放雙手、保持身體平衡,使得行程更加安全舒適。然而如何在大大小小、形色各異的背包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卻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建立一些關於背包的概念,能讓你安全舒適地走上旅程。現在我們為各位網友收集了一些關於背包的小知識:

    容量 ——不只是能帶多少東西

    容量是選購背包的重要因素:容量大小不夠用,把物品掛在外面既累贅又容易丟失;而容量太大則打包時背包不易扎實,行動時包內裝備會因移動而影響平衡。所以,選擇背包容量首先要建立個人的裝備列表。

    這裡有一些建議可供參考:

    1.當天可打個來回的活動或高山登頂時可用20-30公升的小背包

    2.需過夜的野外活動、3、4天以內的登山溯溪活動和3天以內的高山活動可用40-45公升的中背包

    3.三天以上的高山活動、超過4天以上的登山溯溪活動應使用50-80公升的大背包。

    在登山過程中的某些裝備如雨衣、保暖衣物及睡袋等是不隨時間消減的物品,其大小重量都比較穩定。然而糧食與燃料則屬於消耗品,隨活動時間的增加而減少,這種物品的數量對背包容量的影響非常大。現在有些背包采用“彈性容量”設計,即使在活動數天之後背包依然能打得結結實實,也使得這種背包可以適用於不同的活動領域。一般而言,由於中小型背包的適用場合及背包結構並不需要此項設計,而且也沒有人這樣設計,如果要改變其容量大小可以由加裝側袋或調整壓縮側帶來調整。

    真正的彈性容量設計指的是背包頂蓋可以拉高或放低並由垂直方向(背包的高度)來調整背包容量,或在背包側邊加裝拉鏈由縱方向(背包的厚度)來調整背包容量。

    背負系統 ——背包的骨骼

    背包背負系統並不能完全解決背包的重量問題,它的主要功能是將重量合理分配到身體的各個部位,避免重量集中在肩部。另外它還提供背負重心調整,以增加行動時的平衡和安全。

    中、大型背包通常以背架為中心構成背負系統,背架又可分為外架式和內架式兩種。

    1.外架式背包

    這種背包常被稱為“鋁架背包”,背架的材質從早期的木、竹、籐、鐵到現代的鋁合金及玻璃纖維都有。由於鋁合金強度高、重量輕,所以這種背架最常見。

    外架式背包是將背袋固定在一個堅硬的框架上,有拉緊的尼龍肩背帶及臀部固定帶。這種背包易於物品的裝填取用,且能夠使重量由肩部及臀部共同承擔。由於外架式背包是用架子背負,所以背部通風性良好。

    框架雖然能提供這些好處,但也由於這點使得它在某些情況下變得很不方便:例如鑽行於密林、竹叢時;背包容易被勾住卡住;在攀登或滑雪時易突然重心移位失去平衡。總之,外架式背包比較適於長途走平坦路途的時侯。

    2.內架式背包

    外表無明顯框架,采用可拆式或隱藏式側袋,外觀較為狹長,因此這種背包通常稱為“直立式背包”。直立式背包內藏鋁架定型,而且有臀部固定帶能將部份重量轉移到臀部,是目前登山者使用較多的種類。

    通常這種背包的背負系統能夠緊貼背部曲線,所以它能使肩部、背及臀部同時分擔背包的重量,也更適於移動,不易發生突然重心移位的情況。為避免貼背造成背部悶濕,各廠家也設計出各種透氣溝槽,甚至采用透氣材料作為墊背來改善這種缺點。

    內架式背包簡單而狹長的外型有利於巖面斜坡的拖吊,行走於茂密樹叢和在竹林中不易被勾到,這也是外架背包所沒有的優點。它較大的缺點是物品裝填取用不太方便,但這可以通過良好的裝填技巧來克服。

    另外,有些背包有裝備有頭帶,可以使頭部也能分散一部分重量。但要注意的是,使用頭帶會限制頭部的運動,在需要良好視野的情況下最好不要使用。

    3.內、外架背包的比較

    外架式背包重心偏高,約在肩部或肩部以上;而內架式背包則重心稍低,大約可以調整在肩部和臀部之間。背包重心的高低對於體力消耗沒有很明顯的差別,最大的差別在背負感覺和平衡方面的不同。需要保持平衡的攀登場合,應使重心靠近骨盆,這樣可防止背包在肩膀高度晃動。高重心設計雖然對於需要高度平衡的場合不適合,但在平坦的路上背負感覺會比較舒服一些。

    上肩、下肩 ——招勢有講究

    背包上肩與下肩是使用大背包的基本動作。較常用的上肩方式有:

    1.雙腳站弓箭步,雙手提住肩背帶將背包提到前腳的大腿上,一支手先穿入肩背帶上肩以單肩撐住背包,隨後另一支手亦快速穿入另一邊的肩帶完成背包上肩的動作。

    2.另一種常用的上肩方式為:將背包拖到較高的地方,人只要稍為蹲下便可將雙手同時穿入肩背帶,站起後即完成上肩動作。完成上肩動作後不要著急前進,應對背包的各種調整帶作適度調整,以最舒適的背負狀況前進。背包下肩則屬反向動作,放下背包時應輕輕放下,重摔很客易損壞背包。

    第二種上肩方式不但省力,而且可以作為不放下背包的短時休息,我們在半路休息時常會將大背包靠在路邊較高的地方。以方便上下背包或不放下背包直接休息。

    面料 ——不只是“面子”

    目前背包常用的質料為“尼龍”及“Cordura”兩種。

    帆布雖然較耐磨,但因容易受潮、濕了不易干燥且質量較重,所以已經很少使用。尼龍布質量較輕,不會吸濕、發霉,干燥快,強度也不錯;缺點是不耐磨且怕火。Cordura布也是一種合成尼龍布,但它在耐磨及強度上的表現比尼龍更好,同樣也不會吸濕、發霉及沾黏雪花而且快干,但比尼龍稍重。背包套、防水袋或塑膠袋是背包的必備附件。但不要為了怕髒而隨時隨地套著背包套,在好天氣時不妨讓背包鮮艷美麗的色彩與山中美景相互輝映。

    背包裝填 ——大有講究

    背包裝填不良會影響使用的方便性和舒適性,或造成重心偏移和背包損壞。因此,裝填背包時除了先將各種物品依用途分類外,還要注意兩點:第一是左右平衡重心穩固;第二是存取方便。以下是裝填原則:

    1.質量較重的物品放在中上部且盡量靠近背部,可使重心緊靠背部以免有被後拉的感覺。

    2.體積大、質量輕的物品可以放在最底下,這樣不影響重心;另外由於重物壓在上面,所以使用一段時間後背包會較為密實。

    3.堅硬物品不要放在貼背的部位,否則如為內架背包時則會直接頂到背部而很不舒服,甚至跌倒時會傷到背部;如為外架背包時則因堅硬的物品與背架僅隔一層背包布,則很容易把背包布磨破。

    4.背包左右放置的物品重量應該相仿,以免重心偏向一邊。

    5.雨衣、飲水及當日使用的東西應該放在最上面或最容易取得的地方。

    6.有使用物品分類袋的觀念:將同類物品或同時使用的物品放在同一袋中以方便取用,零散的小東西更該如此。

    7.養成定點放置的習慣:不但整理背包較快,而且即使摸黑也能在背包中摸出想要的東西。

    8.嘗試改變裝填方式,盡量減少不必要的背包外吊掛,因為這不但會影響行動安全而且也不美觀。    

    肩背帶的調整范圍必須和背部的長度相符合,才能使重心落在理想的位置;臀帶必須能扎在胯骨上。背起背包時還應能從後面看到臀部及雙腿,身材較嬌小的女性要特別注意這一點,不要背起背包時從後只能看到背包及小腿,這是非常錯誤而且危險的。

    背包選購 ——因人而異、因地制宜

    購買背包之前,應先將所有調整帶松開再加上重量,因為若無重量就無法知道背包背起來的感覺、背負調整范圍是否合適,背上背包後應檢查內藏鋁條弧度和背部曲線是否吻合,如果不合則檢查鋁條是否可彎曲;若可彎曲則使用一段時間後鋁條自然會彎成與背部相合的曲線。肩背帶和背包連接處須低於肩膀5-8公分,而且肩背帶和背包間的空隙要小。胸帶則可調整肩背帶在胸前開合的寬度,並使肩背帶能在肩膀上較舒服的位置,且能防止背包晃動。善於運用這些調整帶和裝填技巧,可以把重量調整到肩部和臀部之間,使不同的肌肉部位都能分擔重量。當把背包調整到最合適的位置後,應檢查頭部的視線如何?是否能抬頭們望而不會碰到背包頂部?戴上頭盔時是否仍可仰望到天空?背包和背部接觸部分是否舒適透氣?還應該特別注意肩背帶、臀帶的墊子寬度和品質。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需要注意:

    1.是否有雙層底布之設計,此一特點可以大大延長背包之壽命。

    2.是否有拖吊環,掛冰斧環。當需要多日的長途跋涉及行走時,背包是否有彈性容量之設計。

    3.是否有壓縮側帶之設計,當裝備減少時它可束緊背包減少背包容量,以防止行動時背包內裝備移位晃動影響行進平衡。

    4.是否有方便攜帶冰爪、雪橇、雪鞋、登山杖的設計。

    5.是否有可拆裝側袋,此一特點可使背包容量彈性加大。

    6.背包是否有胸帶設計,在困難及惡劣地形它可以防止背包移動。

    7.如果背包是用於技術攀登或密林中,則應選擇外形平滑的背包,以免被樹枝或巖石纏絆。

    8.背包布料材質應堅固、耐磨,比較能符合野外活動的需求。

    9.背包的拉鏈是否會直接受力?如會直接受力那它的受力限制如何?如果拉鏈故障背包是否還能使用?

    小型背包雖然沒有如此復雜的設計,但其選購原則相似。

    很多人認為越昂貴的進口貨越好,但是好雖好卻不一定合用,因為進口背包都是根據當地人平均身材而設計的。某些產品細分為男用及女用,對於亞洲人身材而言,如果您是中等身材而且想買較好的背包,那歐美進口的女用背包是不錯的選擇。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