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風俗習慣 >  >> 民俗風俗

踏青的風俗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歷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采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

踏青的風俗-踏青的文化內涵
踏青的風俗-踏青的文化內涵

踏青的文化內涵

清明節將至,正是游春踏青的好時節。關於清明節踏青之說,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那裡,此俗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從《論語》中的儒家理想到杜牧、陸游的詩詞、《清明上河圖》中的市民生活畫。古代詩詞典籍中處處皆有踏青這種休閒活動的展示。

清明節踏青,最早的源頭應是古之游春習俗。《論語·先進》中記載了孔子與其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談論志向的一段對話。當孔子問到曾皙的志向時,曾皙回答:“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幾乎情不自禁地喟歎說:“吾於點也。”

孔子的話,說明遠在春秋時期,上古之民早就有季春三月野寓踏青的願望和習俗。這種踏春的生活娛樂是作為儒家作為人生理想境界的“美樂”精神內在相聯的。先秦儒家追求的人生最高境界,是人們在“樂以行仁”的自覺努力中實現的一種特定存在狀態,既包含道德又超越道德、既包含審美又超越審美,是最美好的生活方式的選擇。

在《詩經》中,就有青年男女春日出游水濱的例證。譬如《鄭風·溱洧》:“溱與洧,方渙渙兮。維士與女,伊其相谑,贈之以芍藥。”便是講述鄭國男女出游相愛的故事。

後來的清明踏青,應該說是發源於上古而又繼承古上巳節祓禊遺風的結果。上巳節,作為傳統節日,晚於作為節氣的清明,它的前身是寒食節。春秋時期,相傳晉國的臣子介子推跟隨公子重耳,流亡十九年,曾把自己的肉割下來給重耳充饑。重耳回國後,介子推卻逃到綿山裡。晉文公放火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被活活燒死。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全國禁火,只能吃冷食,紀念介子推。

踏青的風俗

踏青雖在一年之春,但具體時日常有出入。明朝馮應京、元朝費著、唐朝李淖,分別在文中指明踏青時節為正月初八、二月二日、三月初三。農歷二月二日人們紛紛出城采蓬葉,備牲醴紙爆竹,為土地神慶壽行祭禮。後來,由於清明掃墓,正值春光明媚,草木返青,田野一片燦爛芬芳。掃墓者往往“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圃,列坐盡醉”,由單純的祭祀活動演化而為同時游春訪勝的踏青。宋時詩人吳惟信詩雲:“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莺。”對當時春游自晝及暮,笙歌如癡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那在踏青的時候,人們通常會有什麼活動呢?

蕩秋千

古代,清明節有蕩秋千的習俗。秋千,古字兩字均有“革”字旁,千字還帶走字,意思是揪著皮繩而遷移。早在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高處的食物,在攀登中創造了蕩秋千的活動。最早稱之為“千秋”。

放風筝

放風筝是清明前人們最愛玩的游戲。風筝,在我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據傳說,在春秋時期,有位公輸般,即神話中的“魯班”,會做木鸢,削竹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南北朝時期,梁正武帝在台城被侯景叛軍圍困,大臣羊侃曾用風筝系上诏書,招來援軍救駕。風筝最初的作用只是軍事上傳遞消息的工具,以後逐漸演變為一種娛樂玩具。

斗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雞游戲,斗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中國最早的斗雞記錄,見於《左傳》。到了唐代,斗雞成風,不僅是民間斗雞,連皇上也參加斗雞。如唐玄宗最喜斗雞。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

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

踏青的簡介

踏青,又叫探春、踏春,就是指春天到郊野去游覽。

踏青的習俗在我國由來已久,李淖在《秦中歲時記》中曾有記載:“上巳(農歷三月初三),賜宴曲江,都人於江頭禊飲,踐踏青草,謂之踏青履。”杜甫在詩中也曾記載了皇家浩浩蕩蕩春游踏青的情景,“三月三日氣象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北京民俗歷來有踏青的講究,每當青草依依、清水漣漣之時,人們便脫下長布衫,走出四合院,三五成群到鄉野山間賞景散心,一冬的沉悶一下子便煙消冰釋。

踏青在濟南也是歷史悠久,老濟南人都能說出踏青的來歷。明朝王象春在《齊音》中就有《踏青》詩:“三月踏青下院來,春衫闊袖應時載。折花都隔山前雨,直到黃昏未得回。“詩中有按語說:“三月,士女竟相出城南下院踏青,山南花開最勝,猶是太平光景。”

據《舊唐書》記載:“大歷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游的習俗早已流行。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

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余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

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唐代詩人杜甫就曾記載皇家游春踏青的盛景,“三月三日天地新,長安水邊多麗人。”千百年來,踏青漸成了一種儀式,“逢春不游樂,但恐是癡人。”白居易的《春游》詩正是這種心境的寫照。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