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居家飲食 >  >> 食物營養

藥補不如食補 “五谷為養”是哪五谷?

藥補不如食補 “五谷為養”是哪五谷?

藥補不如食補 “五谷為養”是哪五谷?

傳統的中藥制劑,有丸、散、膏、丹等多種形式。具體到丸藥,又有蜜丸、水丸、滴丸、濃縮丸等不同種類。如論丸藥大小,中醫古書裡提示有諸如“梧桐子大”、“黍米大”、“麻豆大”等多種規格。

那麼,“梧桐子大”到底有多大,“黍米”和“麻豆”又所指為何?我在課堂講授中醫方劑學時,需要對學生們加以解釋。

目前香港的學生,就像常吃雞蛋卻很少有人聽過報曉的雞鳴一樣,不僅見過梧桐子的人不多,即令是對五谷雜糧之屬的“黍”和“麻”等農產品,也所知甚少。

《論語》以來,“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一直被用來嘲笑讀書人的文弱、怠惰與缺乏生活常識,章太炎曾用“麥菽不辨”貶斥過光緒皇帝。而在40年前的“文革”時期,“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更是與被視為“臭老九”的知識分子聯系到一起並畫上等號。不過,隨著急劇地、世界范圍地都市化進程,隨著現代都市人日常生活與農業以及田園鄉野環境的疏離,近20年來越來越多的人變得“五谷不分”,卻也已經是不再值得大驚小怪的事情了。

只是,我對中醫藥專業的學生在解釋“五谷”是指黍、稷、麥、菽、稻(一說是麻),說明“黍”是大於稷(粟、小米)的黃米,而“麻豆”是“麻”的果實大麻仁,也就是藥食兼用的火麻仁時,很少有學生對這黍、麻以及“五谷”能更述其詳,這讓我不免惆怅。

在世界衛生組織所強調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心理平衡)中,合理膳食居於首位。這與基本於秦漢之際成書的中醫著作《黃帝內經》裡所倡導的“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飲食營養原則正相符合。谷物(主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類等等要作為主食的輔助和補充;食品營養需要多樣化的合理搭配,“五谷”則在其中扮演主角。為了營養保健,我們需要了解“五谷”等食材,並學會在日常飲食中搭配運用,以改善目前都市人因僅以精米(稻)和精面(麥)為主,以至於食譜變得越來越窄的不良傾向。

人類能夠常吃飽飯的歷史並不太長。比起原以多種植物雜食才能填飽肚子的祖先,我們目前的飲食中欠缺了許多“植物營養素”。所以,有人認為形形色色的中藥之所以具有治療和保健功效,其中蘊含的豐富多彩的“植物營養素”就是重要的療效基礎。

大麻子,也稱火麻仁、黃麻仁。果實扁卵圓形,如綠豆大,亦食亦藥。功能養陰滋補,潤燥滑腸,利水通淋,活血排毒,抗衰、減肥。

眾所周知,漢代成書的《神農本草經》是中藥學體系的奠基之作。在那之前,遠古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表明炎帝神農既是華夏民族的農業鼻祖,又是藥學的始創者;還表明中藥學是在對食物的探尋和認識過程中同步發展起來的,正所謂“藥食同源”。

由此,中藥與西藥的不同之處,首先在於眾多中藥往往亦藥亦食、藥食兼用,中藥與食品的親和性也令中醫“藥膳”、“食療”方法的應用順理成章。

中醫認為,即令是五谷雜糧,也各有不同的寒熱溫涼特性以及補瀉功效。在中醫看來,食即是藥。食品給我們帶來營養,同時也是我們賴以保健和療疾的“基本藥品”。“藥補不如食補”、“藥療不如食療”之說,就強調了療養結合的中醫藥學“食療”的重要性。

黍米重提,中醫認為其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益脾和胃、安神助眠、止瀉、烏發。主治咳逆、煩渴、霍亂、胃痛、不思飲食、肺虛咳嗽,還能止洩、除熱,是具有食療價值的藥食兼用原料。

而今,一些中醫藥學專業的學生不了解“五谷”,讓人感覺他們還欠缺對於“藥食同源”這一中醫藥學重要特性的認識;也印證了生活在都市的年輕一代食譜狹窄的現實。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