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生活百科 >  >> 百科大全

養生小知識健康養生

中醫預防疾病的重點是養生,又稱為養性、攝生、治未病。預防的目的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養生的內容很多,如飲食、起居、情志、練功等。但都必須要“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使人體生理節律彼此協調,並與外環境的節律同步。《四時調攝箋》說:“人能順此調攝,神藥頻餐,助以導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無竟無營,與時消息,則疾病可遠,壽命可延。”說明了養生應四時的重要性。

       中醫預防疾病的重點是養生,又稱為養性、攝生、治未病。預防的目的是以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防病延年。養生的內容很多,如飲食、起居、情志、練功等。但都必須要“和於陰陽,調於四時”,使人體生理節律彼此協調,並與外環境的節律同步。《四時調攝箋》說:“人能順此調攝,神藥頻餐,助以導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無竟無營,與時消息,則疾病可遠,壽命可延。”說明了養生應四時的重要性。


飲食應四時

        不僅一日中飲食要定時、定量,還要根據一年四季的氣候變化調配飲食。《內經》要求要“飲食有節”,如果“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等不良生活習慣,便會導致“半百而衰”的結果。四時飲食不節還會導致很多疾病,如“飲食自倍,腸胃乃傷”、“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等論述。《靈樞·師傳》又說,飲食要:“熱無灼灼,寒無滄滄,寒溫中適”。張仲景也說:“服食節其冷熱苦酸辛甘。”說明飲食一定要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四時氣候的變化情況,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選擇調配,才有益於人體的健康。一日中飲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參贊延壽書》說:“夜半之食宜戒,審酉前晚食為宜。”一年中的飲食,根據不同季節調配,張仲景說:“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為肝氣旺,脾氣敗。若肝旺補肝,脾氣敗尤甚。”唐代孫思邈《千金方》說:“春省酸增甘養脾氣,夏省苦增辛養肺氣,長夏省甘增鹹以養腎氣,秋省辛增酸養肝氣,冬省鹹增苦以養心氣。”此外,四時食物的選擇還要注意食物寒、熱、溫、涼四性與髒腑的關系。元代忽思慧在《飲膳正要》說:“春氣溫宜多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寒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之,冬氣寒,宜食黍,以熱性治其寒”。四時食物的選擇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還要根據身體狀況,陰陽的偏盛調配食物則更為合理。

起居應四時

 

       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順應自然界的晝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變化規律,並要持之以恆。傳統養生學認為“精、氣、神”為人生三寶,神為生命的主宰,能夠反映人體的髒腑功能和體現生命的活力,故“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人們起居有常,作息合理,就能保養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醫張隱庵稱:“起居有常,養其神也”。長期起居無常,作息失度,會使人精神萎靡,呆滯無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體應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則安排每天的作息時間。一日之內隨著晝夜晨昏陰陽消長的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進行相應的調節而與之相適應。人體的陽氣在白天運行於外,推動著人體的髒腑組織器官進行各種機能活動。夜晚人體的陽氣內斂而趨向於裡,則有利於機體休息以便恢復精力。現代醫學研究也證實,人體內的生物鐘與自然界的晝夜規律相符,按照體內生物鐘的規律而作息,有利於機體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特點,生物體也相應具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人體在四季氣候條件下生活,也應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而適當調節自己的起居規律;《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指出:“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養老奉親書》也指出:“夏月暑地熱,若檐下過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涼以防賊風中人。”以上充分強調了起居要應四時的重要性。

情志應四時

       人的精神活動要順應四時氣候的變化。通過四時的調養,才能使精神內守,生氣不竭,防止疾病的發生。情志應四時的思想最早見於《內經》,如《靈樞·本神》說:“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論聖人治身之法說:“是以聖人為無為之事,樂恬惔之能,從欲快志於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聖人之治身也。”說明聖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惔虛無,清靜無為。《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認為,人的精神活動與四時的節律變化密切相關,要使情志應四時,必須主動地按季節進行調攝。春三月是生發季節,天地氣生,萬物榮茂,情志要內守,不能動怒,要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的精神狀態,思想形體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潑、充滿生機,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榮季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情志要喜悅,切勿急躁發怒,“若所愛在外”,這樣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暢,“使志無怒”;秋季三月是天高氣爽、宜人季節。但氣候漸轉干燥,日照減少,氣在漸降,尤其深秋之時,草葉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淒涼、垂暮之感,產生憂郁、煩躁等情緒變化。故秋天要求人們要保持神志安寧,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只有“收斂神氣”,才能使“志安寧”;冬三月是蟄藏季節,情志更要安靜、內蓄,達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狀態,以“使志若伏若匿”。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