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生活百科 >  >> 生活小常識

梅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梅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基本介紹

梅子性味甘平、果大、皮薄、有光澤、肉厚、核小、質脆細、汁多、酸度高,含有豐富的鈣、鎂、鉀、鈉、磷、鐵、錳、銅、鋅等多樣化礦物質。其中鈣、磷、錢等單位含量較其他種類水果高出甚多。此外梅子含有含量極高的檸檬酸,占青梅有機酸含量的 85%以上。其他尚有蘋果酸、草酸、琥珀酸…等有機酸。蛋白質含量更是草莓、柑橘的兩倍以上,可以說青梅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是一種絕佳的保健水果。

功效與作用

 

梅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1、緩解疲勞

壓力纏身的現代人,總是滿懷疲勞,飽受困頓,此時,可以食用幾顆青梅,就能恢復活力,你會覺得頓時神清氣爽起來。這是因為梅子中富含許多礦物質,如鈣、鎂、鈉等。礦物質能夠中和人體血液酸鹼性,增強人體的維生素,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作用,所以能夠達到緩解疲勞的作用。

2、殺菌作用

梅子中含有機酸,機酸能夠有效殺菌抑制細菌繁殖,提高我們體內的防菌水平,達到消炎,止瀉的功效。

3、生津止咳

成語望梅止渴,其實有一定的來源理由,這是因為梅子能夠促進我們唾液分泌,而唾液有助於增進我們的食欲而且食用梅子有助於唾液腺激素的分泌,能夠能促進細胞代謝以防止細胞老化,達到延年益壽的功效。

4、促進肝髒機能

梅子中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可以提高肝髒的解毒作用,且能預防脂肪沉澱在肝髒內,保護肝髒。

肝髒是人體的解毒器官,可將我們吃入的有毒物質或藥物加以代謝分解,而梅子含有豐富的有機酸,可以提高肝髒的解毒作用,減低肝髒負擔。

5、預防癌症與老化

梅子除了是強鹼食品,也是抗老化指數第一名的食品。造成老化與癌症有許多原因,而過氧化氫是活性酸素的其中之一。剛吃下梅子後的唾液中會含有澱粉酶與過氧化氫酶等酵素,其中過氧化氫酶可催化過氧化氫分解成水和氫,消除過氧化氫的毒性,有抑制癌症與老化的作用。

6、促進消化

吃下梅子後所分泌的唾液中含有分解糖份的消化酵素唾液澱粉酶;在胃尚未分解糖之前,唾液澱粉酶已經開始在分解糖,可減輕胃的負擔,促進消化。

7、增進鈣質吸收

雖然海藻、牛奶、小魚當中含有相當豐富的鈣質,但鈣質卻有很難完整的被人體吸收的特性,而梅子中富含的枸橼酸可結合鈣質,使鈣質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8、整腸作用

梅子中的有機酸如枸橼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丙酮酸等等,可促進新陳代謝,抑制腸內壞菌繁殖,因此能調整腸胃狀況,改善拉肚子或便秘的情況。

9、淨化血液

梅子是屬於鹼性食品,其中所富含的有機酸可減少酸性食物在體內所留下的酸性物質,使血液保持在鹼性狀態。另外,梅中的有機物因為能促進新陳代謝,而使身體不會累積疲勞物質,並且能淨化血液,防止血管老化。

不過,由於梅子及梅子制品(如梅酒、梅醋、梅汁)的口感偏酸,食用後最好能漱漱口清潔口腔,以免損及牙齒。另外,腌漬梅子時多半會添加大量的鹽、糖,須限制鈉、鉀、糖份攝取的高血壓病人與腎功能不良者,糖尿病患及需要控制體重者應避免攝取過量。

營養價值

梅果營養豐富,含有多種有機酸、維生素、黃酮和鹼性礦物質等人體所必需的保健物質。其中含的蘇氨酸等8種氨基酸和黃酮等極有利於人體蛋白質構成與代謝功能的正常進行,可防止心血管等疾病的產生,因此,被譽為保健食品。

果實鮮食者少,主要用於食品加工。其加工品有鹹梅干、話梅、糖青梅、清口梅、梅汁、梅醬、梅干、綠梅絲、梅醋、梅酒等。梅在醫藥上有多種用途。如鹹梅有解熱、防風寒的功效。烏梅干有治肺熱久咳、虛熱口渴、慢性腹瀉、痢疾、膽道蛔蟲、膽囊炎等功效。梅的花、葉、根、核仁等皆可入藥。梅的木材堅韌而重,色澤美觀,是優良的細木用材。梅的腌制品便於貯藏和運輸,宜在偏遠地區發展,是老、少、邊、貧地區脫貧致富的門路之一。梅子屬鹼性食品。與酸性食物搭配可以改善人體的酸鹼值,達到健康養生之目的。例如:65公斤的人除以13等於5,則每天只要吃5顆梅子或50毫升的梅酒、梅汁就能夠改善人體的酸鹼值。

梅子含有豐富的鈣、鎂、鉀、鈉、磷、鐵、錳、銅、鋅……等多樣化礦物質。其中鈣、磷、錢等單位含量較其他種類水果高出甚多。此外梅子含有含量極高的檸檬酸,占青梅有機酸含量的 85%以上。其他尚有蘋果酸、草酸、琥珀酸等有機酸。蛋白質含量更是草莓、柑橘的兩倍以上,可以說青梅營養成分極為豐富,是一種絕佳的保健水果。

梅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每100克梅子的營養成分含量表

熱量 33 千卡 硫胺素 0 毫克 11 毫克
蛋白質 0.9 克 核黃素 0 毫克 0 毫克
脂肪 0.9 克 煙酸 0 毫克 1.8 毫克
碳水化合物 5.2 克 維生素C 0 毫克 0 毫克
膳食纖維 1 克 維生素E 0 毫克 0 毫克
維生素A 0 微克 膽固醇 0 毫克 0 毫克
胡羅卜素 0.9 微克 0 毫克 36 毫克
視黃醇 91.1 微克 0 毫克 0 微克

藥用價值

薔薇科喬木植物梅的果實。又稱梅子。初夏采收將成熟的綠色果實,洗淨鮮用,稱青梅;以鹽腌制、曬干用,稱白梅;以小火炕至干燥均勻,色黃褐、起皺,再焖至色黑備用,稱烏梅。用時去核(余見綠萼梅)。

性能

梅子性溫、味甘、酸,入肝、脾、肺、大腸經;具有斂肺止咳、澀腸止瀉、除煩靜心、生津止渴、殺蟲安蛔、止痛止血的作用;

參考

含檸檬酸、蘋果酸、琥珀酸、酒石酸、糖類、谷甾醇、齊墩果酸樣物質等。能促進膽汁分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結核桿菌及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含烏梅的烏梅丸煎液能抑制蛔蟲的活動。此外,尚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

用途

主治久咳肺虛、肺氣不斂、虛熱煩渴、久瘧、久瀉、尿血、血崩、大腸不固、蛔厥腹痛、嘔吐等病症,

此外,梅子治療角質化肌膚,尤其對干燥角質化的肌膚更有效。

《食療本草》:‘嚎破水漬,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亂心腹不安,及痢疾。治瘧方多用之。”

《本草綱目》:“斂肺澀腸,治久痢,瀉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腫,湧痰,殺蟲。”

《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諸血症,自汗,口燥咽干。”

《本草拾遺》:“去疾,去瘧瘴,止渴調中,除冷痢,止吐逆。”

梅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用法

煎湯,浸酒,或入丸、散。

注意

多食損齒,傷脾胃。

附方

1,烏梅麥冬湯:烏梅30g,麥門冬15g。加水煎湯,徐徐服用。

源於《必效方》。本方取烏梅收澀腸道、止瀉痢,以麥門冬與烏梅生津止渴。用於瀉痢而口干渴者。無瀉痢者亦可服。

2,青梅酒:青梅250g,以白酒適量浸泡。每次服用1杯。

本品有和胃止嘔、止瀉之功。用於夏服腸胃不和,嘔吐腹瀉。

3,梅子漬白糖:每日吃1~2枚白糖梅子。功效:既可生津解渴,又可預防腸道傳染病。

飲食調養

梅子常用於久瀉久痢、脫肛、津傷口渴、肝郁脅痛、大小便下血等。

1、用於久瀉久痢:烏梅15克,粳米100克,紅棗3枚,冰糖適量。先取烏梅洗淨,加水20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渣留汁;再加入粳米、紅棗、冰糖,加水600毫升左右,煮為稠粥,早、晚溫熱服食。此粥具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瀉,安蛔止痛的功效。適用於久瀉久痢,便血尿血,夏季煩渴多飲,以及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腸炎等病症。

2、用於脫肛:烏梅50克,黑棗100克,陳醋一大碗。先將烏梅放人醋液中浸泡3天,3天後將黑棗也放入醋液中,與烏梅一同浸泡4天,每天翻拌2~3次,1周後將烏梅、黑棗連同醋液,一起倒入沙鍋內,用小火將醋汁燒至快干時離火,取黑棗及余汁盛入瓷盆,棄烏梅。每日2~3次,每次食棗2-3只。此方具有健脾柔肝,斂肺澀腸,解毒止血的功效。兒童肛門脫出,反復發作,頑固難愈,兼有便血者,常食十分有效。

3、用於津傷口渴:鮮青梅5000克,冰糖1000克,食鹽、明礬各適量。先將青梅用清水略洗,去雜質,再置盆中,加入食鹽和明礬,用適量清水拌勻,待青梅顏色轉黃後撈出;青梅逐個刺上10-15個孔眼,用清水再泡6小時左右,瀝干水分;將青梅倒瓦盆中,加入冰糖攪拌均勻,糖漬,每隔兩天檢查1次,上下翻動,逐步加糖,待糖液濃度呈飽和狀態即可。本食品具有生津止渴,澀腸止痢的功效。適用於煩渴、心神不安、消渴、腸炎、痢疾等病症。

4、用於慢性膽囊炎:烏梅250克,虎杖500克,蜂蜜1000毫升。將烏梅、虎杖洗淨,加清水(以浸沒為度)浸泡l小時,置大瓦罐內,小火慢煎約1小時,煎至約剩下一大碗湯液時,濾出頭汁,再加水三大碗,煎至大半碗湯液時,濾出二汁,棄渣;將頭汁、二汁與蜂蜜一起倒人大沙鍋內,小火煎沸5分鐘後離火,冷卻裝瓶蓋緊。每日2次,每次1匙,飯後開水沖服,3個月為一療程。此蜜具有消炎止痛,利膽解毒,促進膽汁分泌的功效。適用於慢性膽囊炎患者服食,作為輔助治療食品,夏季天氣炎熱時此方最宜。

5、用於化膿性甲溝炎:烏梅肉加適量的醋搗爛或用烏梅1份、凡士林2份,制成烏梅軟膏,每日上藥一次。

6、用於大小便下血:烏梅(燒存性)100克研末,以醋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40—70丸,下酒。

藥膳食療

梅子排骨:排骨500克,梅子2粒,蔥2顆,紅椒1只,紹酒、醬油各半湯勺,生抽、浙醋、冰糖、鹽、味精各適量。將排骨斬成大塊,酸梅壓爛,塗在近骨一面加上腌料腌一小時,放人滾油中炸2分鐘後盛起,然後待油溫回升將排骨復炸一分鐘。紅椒、蔥一同切絲。燒熱鍋,下油兩勺,加入調料慢火至糖溶,放入排骨,加蓋,煮2分鐘,拌勻後煮至汁濃,加入紅椒絲、蔥絲即可。

食用禁忌

梅子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梅子味極酸,多食易損齒。胃酸過多者不宜食,外感咳嗽、濕熱瀉痢等邪盛者亦忌用。

Copyright © 生活百科網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