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生活,健康飲食是品質生活的基礎,居家妙招讓我們生活更加快樂
你的綠色生活
  1. 首頁
  2. 生活百科
  3. 居家裝飾
  4. 健康生活
  5. 風俗習慣
  6. 居家飲食
  7. 居家問答
您现在的位置: 生活百科網 >> 居家飲食 >  >> 食品安全

京津冀演練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京津冀污染

京津冀演練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昨天,京津冀聯合舉辦食品安全突發事件聯合應急演練。京津冀食品監管將通過協同演練的方式探索建立三地食品藥品安全有效溝通、全面協作、快速聯動的應急協作機制。

演練以一場假想發生在朝陽區的突發群體食物中毒 事件為切入點,相關部門將這一事件按照程序上報、先期處置並展開急救。隨後海澱區、門頭溝區也相繼發生了相似食源性疾病報告,三個轄區事件患者均表現為眩暈、低血壓、心動過緩等一致體征。事發2小時50分鐘後,涉及人數已經超過100人。根據《北京市突發食品安全事件應急預案》要求,市食藥安委啟動了突發食品安全事件II 級響應,成立了現場指揮部,在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多部門迅速對事件展開調查,封存了可能導致安全風險的食品及原輔料,檢驗檢測可疑產品,對涉事單位和人員進行調查。

經過調查分析,調查執法人員迅速把食物中毒原因指向某商貿公司當時正在進行二次分裝的可疑澱粉 。通過向上和向下追溯,最終查明了可疑澱粉的來源和流向。市食藥監局迅速查封扣押了全部問題澱粉,並在全市范圍內緊急開展澱粉專項監督檢查。

市食藥安委副主任王福義表示,京津冀三地食品監管部門在此次演練前和演練中就應急響應程度、范圍、方式方法等諸多細節進行溝通,通過協同演練的方式探索建立京津冀三地食品藥品安全工作有效溝通、全面協作、快速聯動的應急協作機制,共同提升區域食品藥品安全水平。

演練後,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遼寧、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等十省區市作為“北方十省區市食品藥品安全應急協作區”成員單位就食品安全跨區域保障協作工作機制、食品藥品監督抽檢不合格產品信息通報處置工作機制進行溝通,商討建立重大活動食用農產品產地准出、銷地准入和產銷銜接機制,就米面糧油、肉制品、水產品等重點品種協作開展全程監控,建立跨區域追溯體系,就生產、經營環節發現的不合格產品統一處罰標准、界定原則等。

京津冀污染 工業機動車是主因

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剛剛經歷了一次重污染過程。昨天,環保部分析了此次污染的成因。分析發現,工業和機動車為造成本次污染的主要原因。

環保部表示,京津冀地區污染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天津和 山西等地,其中山西多個城市出現長時間重污染。4日下午,京津冀地區多個城市PM2.5濃度達到峰值。5日開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的空氣污染程度逐漸緩解,6日北京及周邊大部分城市空氣質量為良。

環保部表示,對京津冀地區本次重污染過程的分析表明,有機組分和硝酸鹽仍是本次過程中PM2.5的主要組分,工業和機動車排放是此次重污染的主要來源。但隨著各地逐漸啟用燃煤采暖設施,在夜間近地面的高濕環境下,硫酸鹽的二次轉化加劇,對PM2.5的貢獻有所加大。

11月2日起,環境保護部相繼派出12個督查組持續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黑龍江等省市的重點地區開展督查。現場檢查發現各地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比如重污染天氣預測預報能力不足、響應級別偏低,一些城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不完善,企業排放問題仍較突出。

突發事件群眾心理如何應對

突發事件群眾心理如何應對近年來突發事件日益增多,對這些事件處置得當與否,直接關系到後果大小和影響程度。從目前來看,各級政府所采取的各種措施雖然有很多創新並發揮了一定實效,但在如何把握突發事件中的社會群體心理方面,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社會學研究表明,群體行為的發生過程中,會形成區別於個體的“群體心理”。因為,個體一旦參加到群體之中,由於匿名、模仿、感染、暗示、順從等心理因素的作用,個體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沖動而具有攻擊性等過激行動。具體來說,當前我國突發事件所表現出來的社會群體心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其一,借機發洩心理。轉型期的中國,因為社會的劇烈變化、利益的重新分配以及各個社會階層的不同際遇,使得許多人的生活壓力加大,心理上產生了相對的被剝奪感,甚至在一定范圍內滋生著不滿情緒;某些地方政府許多行政不作為、亂作為,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群眾的利益,而類似信訪等社會表達渠道的不暢通,又使得一些群眾感到無處說理,心理壓抑。

其二,逆反心理。當起因事件發生後,一些政府有關部門出來“辟謠”或“定性”時,因其此前的行政不作為和亂作為,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在民眾中威望和公信力。因而,無論政府如何解釋,人們不僅不大相信,反而將其視為政府推卸責任、隱瞞事實的借口。“辟謠”或“定性”不僅無法起到安撫人心的效果,反而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

其三,表現欲和英雄情結。個人進入群體後,總有一種表現欲。特別是,現代化造成個體間的距離以及因此形成的對人性的異化,並沒有改變人類渴望群體生存這一本能性的需求,但會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

其四,盲目從眾心理。許多參與事件的人,可能根本沒有意識到事件發展的嚴重性,更無法說清自己參與該事件的目的和動機,而只是“看著別人跑過去,我也跟著跑過去了”。這種從眾心理可能會使一個極小的事件在很短時間內聚集起幾千人上萬人來,從而聚集起巨大的社會能量。這種能量一旦得不到及時疏導或緩慢釋放,就可能演變為嚴重的社會沖突。

其五,法不責眾心理。在群體性事件中,個人之所以參與其中,法不責眾心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許多參與事件的人認為,只要人一多,個人混在群體之中,做著和其他千百人相同的事,往往相信自己的行為不會受到追究。群體行動中個體的去身份化現象是這種法不責眾心理產生的最為主要的根源。